全部博文
-
发布时间:2020-09-06离心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这种机械泛应用于工厂、矿井、隧道、冷却塔、车辆、船舶和建筑物的通风、排尘和冷却。那么,离心风机在运转过程中,是什么导致轴承座出现漏油情况?当遇到轴承座漏油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离心风机轴承座漏油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在应用过程中风机叶轮侧轴承座轴封一直存在严重的漏油现象,不仅造成润滑油严重浪费还污染设备和地面;送风机轴承经常处于低油位运行,威胁送风机的安全运行;运行人员不断进行补油,加重了运行人员工作负担。为了解决漏油问题,技术人员想出了多种办法,但都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多次的改进、试验发现了造成漏油的主要原因:一是送风机运行时叶轮侧轴承座与叶轮间为正压区,风会从机壳与轴套外部的缝隙吹入轴承室将润滑油带出;二是送风机叶轮侧轴承座与叶轮间的轴套存在设计缺陷,长期运行会出现松动的现象,轴套与轴发生碰撞和摩擦造成间隙配合过大,此时风从此间隙进入轴承室将润滑油带出,加大加快了泄漏量。找到泄漏源头之后,采用轴承套内部注胶外部加导流圈的工艺,彻底解决了漏油问题。 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针对送风机轴承座漏油问题,应用加装一套负压装置进行改造来消除轴承座漏油。负压抽油装置将油吸入送风机进口风道,虽解决了润滑油漏油污染送风机轴承座和地面问题,但油被抽入送风机,润滑油存积在送风机机壳内造成送风机叶轮污染,润滑油使用量增加,补油更为频繁。通过改进迷宫式密封、安装排气帽、加装机壳毛毡密封等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从根本上解决漏油问题。 经过长时间观察,可发现将轴承座上的加油孔盖拧下后有很强的气流从轴承座内流出,气流压力较大,轴承座内润滑油随强气流飞出,用油壶(不用漏斗)往轴承座内补油时,油被气流吹成倒抛物线形飞出。分析认为:正常情况下轴承高速转动,风从机壳与轴套外部的缝隙吹入轴承室,由于轴承座端盖、迷宫密封的阻碍使腔内为微正压,强压气流的产生是由于送风机内的高压风通过轴套与叶轮、轴及轴承内圈间的间隙窜入轴承座所致。 轴套对轴承内圈和风机叶轮起轴向定位作用,轴套与轴为间隙配合。长时间运行后轴套发生松动,在轴套上攻丝用定位螺钉对轴套进行固定,短时间内效果很好,但运行不到一个月轴套仍会松动。分析认为:要解决松动必须对配合间隙有牢固的填充物,要解决漏油必须消除送风机往轴承座的窜风问题,然后提出了用高压注胶往轴套与轴之间间隙注胶解决轴套松动窜风;轴套外圈加导流圈改变风向的方法消除轴承漏油。 2006年12月小修期间,在1号炉甲乙送风机轴套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沿圆周均匀的钻4个Φ7的通孔,然后攻M10的螺纹。用高压注胶枪分3次对称、均匀地往轴套与轴之间的间隙内注固态胶,分3次对称注胶的目的是防止轴套偏斜造成轴套与轴承和送风机机壳间摩擦,在距机壳5cm的轴套上焊接导流圈。 改造后经过1年多时间的运行观察,轴承座未出现漏油,轴套定位良好,未发生松动。改造有效地消除了轴套与轴及风机叶轮和轴承内圈之间的碰撞和摩擦,消除了漏油,轴承在正常润滑条件下工作,有效地防止了轴承烧坏和火灾事故,保障了送风机和机组的安全运行,节省了润滑油,消除了风道振动,降低了噪声,减轻了运行人员工作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
发布时间:2020-09-06气力提升是垂直物料设备,属于密闭腔体,物料在密闭空间内以空气作为载体快速移动,物料在输送管要保证畅通,一旦空气不能按照一定速度流动,则载体失效,物料不能正常移动,或物料本身无法悬浮在空中,称为堵料现象。堵料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料输送不走,造成流程中断,影响整个输送系统。给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增加生产成本。 料管堵料会造成提升泵内部压力过高,导致观察镜爆裂,甚至发生伤人事故。提升泵输送氧化铝温度较高,一般在70~90度,一旦发生氧化铝喷出,会造成人员烫伤。堵料后,提升泵不得立即重启,需清理提升泵内积料,造成人力、物资和时间的浪费,同时物料飞扬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员身体健康。 堵料后,罗茨风机未及时停车,当内部压力过高,电机电流超载后,罗茨风机自动跳停。部分物料会通过风管返回到罗茨风机内部,进入叶轮和墙板之间的缝隙,造成罗茨风机卡死。如果强行开启罗茨风机,轻者造成风机振动和噪音增大,重者造成轴承和齿轮损坏,烧坏电机。 物料气力提升泵主要用于输送干燥粉状物料,如果物料受潮或结块,则会导致物料无法在空气中悬浮,严重时发生堵料。
-
发布时间:2020-09-06风机设备检修,叶体轮的检修风机装备解体后,先去除叶体轮设备上的积陈灰、污垢,再详细检查设备中叶体轮的损耗程度,铆头钉结构的磨擦损耗和紧密情况,以及连焊接缝脱焊具体情况,并关注叶体片轮进出口密封环与外置壳体进风港圈有无擦损痕迹,由于此地的间距缝隙最小,倘组合安装时大体位置不周或风机转动运行中由于热体膨胀等因素,均可能使该处产生摩擦。对于叶体轮的某磨穿处,可以用铁制板材焊补,铁板的通体厚度不可超过叶体轮还没磨损前的厚实度,其通体大小应能够将穿孔位遮住。 对于铆头钉,如铆头钉头损耗时可堆积焊接,若铆头钉已经松垮,要即刻更换。对于轮和片的焊接缝损耗或脱焊,要进行焊接或灼补。微面积损耗采用焊补,大面积磨损则采用灼补。焊补叶体片。焊补时要选择使用焊接性能良好、韧性良好的焊接条。对较好高锰钢叶体片的焊接补,建议技术工采用直流焊机,结609接条。任何一块叶体片的焊接补重量应该尽最大量相同,并且对叶体片采用对称焊接补,来减弱焊补后叶体轮形状改变及重量的不平均。 灼补时,其深挖填补块的材质与型号应与叶体片相同,挖补块要打开坡体口,当叶体片较为厚实时应打开两面之坡体口以确保焊补品质。挖补块的每一块质量相差不超过45克,并应对挖补块体针对性配重,对称叶体片的质量差不超过12克。挖补之后,叶体片不能有明显变形或歪曲。挖补叶体片的焊接缝要柔和光滑,没有沙衬眼、龟纹、低陷。焊缝的强硬度应不比叶体片材料的强度低。
-
发布时间:2020-09-061鼓风机空气流量的计算1.1计算公式在污水处理需氧量计算时其结果为标准状态下所需氧的质量流量,再将其换算成标准状态下所需空气的容积流量Q.,如果鼓风机的使用状态不是标准状态,例如在高原地区使用,使用状态时空气密度、含湿量发生了变化,设计时必须考虑使用条件下时各种因素的影响,对风机技术性能进行校核,确保在使用状态时所供氧气的质量流量与标准状态时相同。其计算方法如下:设标准状态下所需空气的的容积流量为Q.(m3/min)、进气温度为0(C)、进气压力为p.(kPa),鼓风机在使用状态的进气温度为s(C)、进气压力为Ps(kPa),则使用状态下所需鼓风机的容积流量为:师二,(其中,中为相对湿度,其数值介于0和1Ps-师‘之间,%;p'为饱和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kPa),kg/kg.-容积流量,m3/min;设标准状态下湿空气的质量流量为G.,干空气的质量流量为G.',使用状态下湿空气的质量流发生了变化,风机的出口压力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将其放置在高原地区使用,鼓风机出口压力比标准状态时要降低很多,风机就有可能因压力不足导致不能正常地向曝气池供气,因此必须通过计算,准确的选择标准状态下鼓风机的出口压力,以保证在使用状态下,风机处于最不利工况下的出口压力仍然能够略大于曝气池水深加管路及曝气器的压力损失之和。 这里所说的出口压力为鼓风机出口的实际压力,它等于鼓风机进口压力(环境大气压力)与鼓风机的升压之和:p'=p+Ap,出口压力与进口压力之比称之为压力比柬,e=(p+Ap)/p.在污水处理厂对鼓风机进行选型时,我们可以认为应使鼓风机在使用状态下与鼓风机在标准状态下的压力比完全相等,那么,如果已知使用状态下大气压力为pS(Pa)、风机所需的升压为ApS(Pa)、温度为s,标准状态下的大气压力为p.,则应该选择在标准状态下升压为Ap.的风机,才能够满足使用要求:计算公式的推导污水厂的鼓风机在使用状态时,气体的绝热指数k、气体常数R较标准状态没有发生变化,温度T、进气压力p发生了变化,根据离心式压缩机的相似性原理中对相似的判断,两种工况的k相等、特征马赫数M(=u2/VkgRTT)不相等,属于近似相似,因此可以用近似相似时的性能换算方法多变换算法来求出使用状态下压力比与标准状态下压力比的变化值,但这种计算较为繁琐,这里采用近似的压力比换算法一等容换算法,这种方法适用于k=1.4或k&g;1.4的低压鼓风机的换算,在A&l;1时,等容换算法的结果要比多变换算法高些,在e&l;2.5,A=0.951.05时,其最大压力比偏差也只有1%左右,计算式如下:%*鼓风机在使用状态下的压力比;A换算系数,在最不利的工况下的数值为:与标准状态相比,鼓风机在使用状态下进气将A代入,曝气池的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也高出13mg/L.因此,在生产运行过程中,需要针对这种变化对设备进行及时的调整,使鼓风机的充氧能力与实际运行中的需氧量相适应。 5结语为保证鼓风机在使用状态与标准状态所供氧的质量流量相等,必须对2种状态下的容积流(下转第64页)量进行合理的换算,才能保证供氧量;同一型号的离心鼓风机,在使用状态与标准状态其出口压力会发生变化,在选型时应使鼓风机在使用状态下与标准状态下的压力比完全相等,才能满足使用要求;在冬季和夏季,由于空气密度发生了变化,而鼓风机的容积流量基本恒定,鼓风机向曝气系统所供应空气的质量流量变化很大,应采取流量调节措施以达到运行稳定和节能目的。 压式为PS材料,外压式为PVDF材料)以及两者间运行工艺的差异:外压式过滤膜通量比内压式要高,而TMP则比外压式低,因而使外压式产水透过率比内压式要高1倍以上。虽然外压式出水SDI比内压式稍高,但从经济性考虑,外压式组件要好于内压式组件。 从2种组件运行参数优化效果来看,外压式优化过程比内压式更为有效,内压式组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运行时间(减少)和CEB频率(增加)才能减少污染物在膜上的沉积。这样就使得内压式组件的回收率大大降低。 2种超滤组件出水水质均非常稳定,完全符合RO进水要求。2种超滤组件对COD、总铁和正磷酸根的去除率基本在同一水平上。 综合以上三方面比较可知:外压式超滤组件作为火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反渗透预处理处理要优于内压式组件。
-
发布时间:2020-09-06真空泵机组为什么会出现跳闸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真空机组出现故障?大家都知道真空泵机在使用期间会出现很多问题来,那么日常我们如何去解决关于真空泵机组跳闸原因及解决方法,粤协风机为大家分析几点:1、真空泵机组的吸气口不应该从罐体底部接管,只需要保留罐体顶部的一根吸气管就可以。 (1)因为如果从罐体底部吸气的情况下在每次用完真空泵机组后,真空泵机组停止工作的情况下,由于罐体里面形成了负压,吸气管与真空泵机组是畅通的在负压的作用下会把水泵里面的水给吸入到罐体里面去; (2)下次再启动真空泵机组时由于底部有大量的水被吸入到真空泵机组里面来这样造成水环式真空泵机组的负载过大而导致超电流出现水环式真空泵机组跳闸的现象发生; 2、两台真空泵机组合并到一条管路当中,而两泵之间没有安装阀门只在进口处安装了一个单向阀单向阀是不能起到完全密封的效果的。 由于真空泵机组采用的工作方式是一用一备,所以其中1台工作时会出现把另外一台真空泵机组里面的水给抽吸过来的现象,甚至还会由排气管抽回循环水和大气的现象出现,这也会是水环式真空泵机组跳闸的原因。 希望以上介绍可以帮到大家解决问题,日常使用真空泵机组要注意,要根据罗茨风机厂家要求说明书去操作免得出现故障。如果有疑问可以来电咨询粤协风机厂家。 如果您对上面的真空泵机组内容不是很明白或是存在不同的意见,希望您能及时提出,我们会请专业人士为您讲解,也会和您共同探讨您提出的相应的问题,提前感谢您的帮助。
-
发布时间:2020-09-05排尘风机如何进行有效的清洗,在清洗排尘风机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方法即可以清洗排尘风机,又不对它机器本身造成任何的伤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关于清洗排尘风机的方法与步骤。 1、首先,拧开排尘风机储物箱底部的两颗螺钉,然后取下储物箱,在把固定储物箱的铁条拆下(四条螺丝)。 2、拆开后就看到排尘风机总成了,拧开固定排尘风机的三条螺丝,顺着电机导线找到接头,打开接头,取下排尘风机后部冷却排尘风机的塑料罩。就可把排尘风机风叶取下。 3、拧开排尘风机风轮顶部固定螺丝(M4)轻轻敲打或用两把螺丝刀插在风轮和电机免板之间慢慢撬开,就可以用水对排尘风机的风轮进行清洗了。 4、电机的清洗拆开比较容易,拧开顶部两颗螺丝就可以取出电机转子进行清理了,检查一下转子情况根据磨损情况,用水沙纸砂纸打磨等方法修复转子。电机轴承用清洗剂清理油垢杂物后抹上黄油或者机油。 大家在日常清洗排尘风机时可以参照以上方法。 温馨提示:如果你不太懂怎么去清洗排尘风机的话最好去找专业的风机技术人员来操作,或者叫排尘风机的厂家维修人员来操作,以免在清洗风机过程中出现故障,对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
发布时间:2020-09-05风机一般是安装在风冷螺杆式冷水机的顶部,也有部分用户根据要求选择安装在侧面。而对于使用风机来散热的螺杆式冷水机,我们称为风冷螺杆式冷水机,它的安装环境必须保持空旷并且空气容易流通,这样才不会影响到风冷螺杆式冷水机的制冷效果。 但凡是属于机电设备类的,在安装或者使用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故障发生。那么,风冷螺杆式冷水机的风机有哪些常见故障呢?企业应该如何排除呢? 一、风冷螺杆式冷水机的飞机噪声过大: 1、轴承部件磨损/间隙过大:若是磨损则应及时更换,间隙过大则可直接调整到合适位置; 2、转速过高:可通过降低转速来改善,若还未解决则应更换风机; 二、风冷螺杆式冷水机风机的电动机温升过高: 1、流量超过额定值:此时可以关小阀门; 2、电动机或者电源方面有问题:查找电动机和电源方面的原因; 三、风冷螺杆式冷水机风机的轴承温升过高: 1、润滑油(脂)不够或者质量不良:如果润滑油添加的不够,企业应该加满到所需部位;如果是出现质量不良,则应该清洗轴承以后再更换合格的润滑油(脂); 2、风机轴与电动机轴不同心:应该调整同心; 3、轴承损坏:此时应该更换新的轴承,或者直接联系冷水机厂家来更换; 四、风冷螺杆式冷水机风机的出风量偏小: 1、检查叶轮的旋转方向是否反了,这个可以通过调换电动机任意两根接线的位置来解决; 2、阀门的开度不够,以及皮带过松及转速不够:可已经通过调整阀门开大到合适开度,将皮带张紧或更换,并检查电压等措施来检测轴承; 3、进风或出风口、管道堵塞:检查进风/出风口,并清除堵塞物; 4、可能是叶轮与轴之间的连接松动,可通过直接紧固的方法排除;如果叶轮与进风口间隙过大,则应调整到合适间隙。 风冷螺杆式冷水机的风机,相当于水冷式冷水机的冷却水塔冷却系统,如果散热效果不好,那么风冷螺杆式冷水机的制冷量绝对不足,直接影响到企业对冷冻水的需求。因此,对风冷螺杆式冷水机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保养非常有必要,不仅可以降低风冷螺杆式冷水机的故障率,更利于延长风冷螺杆式冷水机的使用寿命。
-
发布时间:2020-09-0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Siegliz)断言,21世纪美国科技产业和中国城市化是两个影响世界最大的事件。我党‘&squo;十六大“报告提出:*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dquo;的宏伟目标,人口城镇化水平是衡量小康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口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城乡结构的重大调整将伴随我国现代化的全过程,对我国未来繁荣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产生重大影响。 1.1加快人口城镇化意义重大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结构性调整的过程,正在引发深刻的变革:社会形态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基本制度框架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出口、投资拉动向消费、投资拉动转变,产业、就业结构由低端制造业、服务业向中高端制造业、服务业转变,人口发展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人口城镇化是以上变革的条件,亟待加速推进。 第加快人口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载体。30年城乡分割的增量改革对经济增长拉动的边际效应逐步递减,亟待构建以存量改革为主、新旧利益格局重新分配的现代社会体系,改革进入以人口城镇化为主导、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第二次制度变革。 第二,加快人口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稳定驱动力。人口城镇化促进产业、人口、资本向城镇聚集,推动农业富余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推动人力资本重组,大大提高城市活力,不断提升财富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快人口城镇化是启动内需重要举措。工业化提供供给、城镇化提供需求,人口城镇化将带动交通、通讯、供电、供气、供水等基础设施需求和基本生活、住房、教育、卫生等直接消费需求,以及农村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农村消费扩大,拉动巨大的内需市场。 第四,加快人口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人口城镇化的本质是三农发展转变问题,三农问题出路在于减少农民,人口城镇化使三农问题的解决由农业内部向城乡统筹转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跨过“温饱线&dquo;人口城镇化将推动农民跨过“富裕坎&dquo;,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第五,高质量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城镇化发展综合体现现代化质量,充分体现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体化三重内涵。只有农村富裕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变为城镇居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社会阶层发生重大变化,才能使广大民众分享发展成果,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实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更加文明、体面而有尊严。 1.2亟待加强人口城镇化战略研究2007),因此,积极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的人口城镇化道路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 纵观发现,近30年来人口城镇化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各领域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深入探讨,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关于人口城镇化方面的研究大多属于“学院派&dquo;,现象描述和因果分析的研究较多,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陈春,2008)、人口城镇化与工业化(段禄峰、张沛,2009)、人口城镇化与非农化(姚士谋等,2009)、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陈波舯等,2004)等;而政策对策研究较少,且主要聚焦在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策略方面,如城镇化道路之争一以小城镇(费孝通,1984)为重点、以中等城市(马庚存、冷静,2001)为重点、以大城市(杜珂、王小鲁,2010)为重点等,关于可操作性的对策研究少之又少。 因此亟待加强人口城镇化战略研究,提出更具针对性、系统性的对策建议,以指导实践。本研究重点研究人口城镇化的中国特色,并在客观分析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关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就业促进&dquo;和“户籍改革&dquo;两大焦点问题,提出具体操作性措施。 2中国人口城镇化现状趋势分析2.1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国特色显著7%,城镇人口6.7亿,流动人口2.2亿(国家统计局,2011)。30年来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1980~2010年,年均增加近1个百分点。其中,前半期,人口城镇化率从1980年的19.4%上升到1995年的29.0%,年均增加0.64个百分点;后半期继续加速,人口城镇化率从1996年的30.5%上升到2010年的49.7%,年均增加1.37个百分点,速度是前半期的2倍(见)。 在加速推进的进程中,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中国特色明显。 ~2010年中国人口城镇化变动趋势图第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合理比值为1.4~2.5(赵文丁,2003),2010年我国为1.06①,尚未进入合理区间。投资拉动型主导的发展方式,过早追求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同时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高增长、低就业&dquo;就业弹性逐年下降,由“九五&dquo;期间的0.14下降到“十五&dquo;期间的0.08(易鹏,2009),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4和发达国家的1/6②,使得城镇吸纳劳动力及人口能力不足。 第二,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200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率以年均3.8个百分点快速增长(潘家华、魏后凯,2009),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相差近3倍。事权与财权不对等的财税体制和追求GDP增长的冲动,导致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弥补支出,将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建设,注重“规模扩大&dquo;忽视“产业聚集&dquo;,难以为劳动力转移创造就业条件,同时提高农民转移成本,延缓人口城镇化进程。 第三,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由于城乡差距导致大量农村人口进城,近三成农业户籍人口居住在城镇(汝信等,2012);但由于城乡户籍承载的福利人均相差33万元(傅沙沙,2011),目前只有1.7%的农民工落户城镇③,导致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后仍然持有农业户籍,出现户籍根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quo;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到。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研究所对OECD数据库和各国GDP就业量的计算,一般发展中国家就业弹性平均在0.3~0.4,发达国家平均为0.5,2007年欧盟总就业弹性是0.7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年对劳务输出县301村的调查数据。 人口城镇化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近20个百分点。二元户籍制度制约农民工在城镇长期定居和消费,成为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制度瓶颈。 2.2人口城镇化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姜卫平,2010),到2011年末人口城镇化率已达51.27%,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发展方向由单纯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改革进入以推进深度人口城镇化为特征、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 第,人口城镇化空间形态将由东部、大城市为主向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散转变,从空间布局上构建新的城镇化战略格局。2009年农民工东部达9000万人,比2008年下降8.9%,中、西部分别为2500万人、3000万人,分别增长33.2%、5.8%;长三角、珠三角农民工分别为2800万人、3300万人,比上年减少7.8%、2.5%;2007年城市和城镇分别有655个、1.9万个,比1978年增长2.4倍、7.9倍,其中,200万人以上、20万人以下城市分别为41个、264个,增长4.1倍、5.4倍(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2010),城镇、小城市增长速度超过大中城市的增长速度。 中国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产业供应链初步形成,已具备新城市群接纳产业转移的基础。中国城镇化发展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dquo;为主,向重点培育壮大中西部新城市群,尤其是小城镇,加强对农村的辐射能力转变,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进一步吸纳人口、壮大经济,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人口城镇化迁移模式由“钟摆式&dquo;向“稳定式&dquo;转变。迁移主体由第一代农民工向新生代农民工转变,2009年1.5亿外出农民工中60%为“80、90后&dquo;,达1亿人①。相对于第一代以劳务流动为主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成本增加,回报预期提升,土地情结弱化,由半农、半工为主转变为非农为主,定居城镇的意愿强烈;迁移单元由劳动力个体流动向举家迁移转变,1990~2005年,流动人口性别比由125下降至101,女性迁移流动大幅增加,农民工从流动逐渐转为定居(段成荣等,2008),20%携家眷进城定居,达3000万人(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2010);迁移动力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流动人口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城市不断融合,向上流动意愿强烈,市民化诉求刚性,人口城镇化稳定趋势显著。 第三,人口城镇化聚集效应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并存转变。中国是世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超过欧洲人口总和,人口红利创造经济增长动力。2010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9亿;未来近25年,中国还处在“人口红利期&dquo; 目前沿海地区出现技术与普通工人双缺的“民工荒&dquo;现象。是东部地区农民工工资较低,劳动条件较差,用工制度难以充分保护农民工权益,使得农民工跨区流动拉力不足;二是沿海制造业升级,推动沿海制造业加速向内地、中西部转移,外加农村政策倾斜、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比较效益相对较高,为农民工就近就业提供内在动力。 劳动力优势与产业梯度发展,仍将保持未来10~15年‘&squo;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时随着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58年增加到2005年的8.89年(段成荣等,2008),从平均小学水平上升到初中水平,人口城镇化促进人力资本提升、聚集重组,逐步实现由&dquo;廉价规模劳动力“向&dquo;技能劳动力“再向&dquo;知识劳动力“转变,实现质量对数量的替代,不断提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衣业衣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央1号文件)。 2010年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0年以后数据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利用分要素模型测算(TFR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中人力资本优势。 第四,人口城镇化由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向解决农村人口发展问题为主转变。农村转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84%,方面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特别是大规模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农村人口将呈现“两头高、中间低&dquo;特征。0~14岁少儿人口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分别比城镇高5.35和1.06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则比城镇低6.41个百分点,其中20~35岁生育旺盛期人口比城镇低5.86个百分点①(见),加上城乡生育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导致“城镇出生率相对提高、农村死亡率相对提高&dquo;,城镇人口比重自然升高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等人口发展问题凸显;另一方面随着产业梯度发展,大量产业向中西部、小城镇转移,农民工就地城镇化比例大幅增加,使得农村人口发展问题得以缓解。 2005年城市、衣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因此“十二五&dquo;乃至更长时期,人口城镇化发展新阶段要求将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城镇化发展格局由简单依赖自然资源承载力向自然资源和制度资源综合承载力转变,城镇对流动人口由经济制度接纳向经济、社会制度共同接纳转变,流动人口政策重点由就业服务向就业、定居服务并重转变。 3人口城镇化发展思路及目标3.1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人口城镇化作为深化改革的主导力量,改变以城乡间二元结构和城镇内二元结构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制度构架,坚持立足国情,围绕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以扩大城镇就业、户籍制度改革为基本导向,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走出条中国特色人口城镇化道路。 3.2目标到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超过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50%,实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就业比重达到55%,城乡发展相对差距扩大趋势得到①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逼制。 到2030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城镇化水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60%,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就业比重达到65%,城乡发展绝对差距趋于缩小。 到2050年,人口城镇化率达80%,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户籍人口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并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就业比重达75%,城乡进入均衡发展时期。 3.3原则城镇化本身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到人口聚集、产业转移、生活方式转变等多重内涵。因此,实施人口城镇化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同人口、土地、交通、社保、就业、住房、农业等部门共同开展。 在科学调控人口、合理利用土地、优化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等领域协调发展,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第在主体方面,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从本质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别是人口跨区域流动迁移、人口城镇化的内因。从长期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劳动力从高收益的发达地区、城市向低收益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流动,工资收益率差距不断缩小,最终实现区域、城乡均衡发展;从短期看,规避市场外部性,引导人口合理流动迁移,政府需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通过信息引导和规划先行,消除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盲目性。 第二,在驱动力方面,处理好经济驱动和社会驱动的关系。国际经验表明,国家发展战略决定城镇化格局,不同的战略方向决定不同的城镇化格局。在基于公平的社会发展主导下的国家,城镇化表现为中小型城市的城市集群和多中心的发展,基于效益经济增长主导下的国家,城镇化表现为大型城市和超大型城市的飞速发展。我国在近20年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大城市无限膨胀,小城镇逐步萎缩,城镇格局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未来要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更加注重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驱动,更加注重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推动实现协调均衡的城镇化格局。 第三,在战略方面,处理好传统战略与现代战略的关系。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支撑,国际先发国家城镇化道路主要通过“先污染、后治理‘,&squo;初期内部粗放式增长、后期通过产业结构的外部转移实现集约式发展&dquo;的传统城镇化战略,完成了城镇化的升级过程。但是随着环境问题国际化、货币化以及产业国际梯度转移空间有限,后发国家难以延续先发国家的传统城镇化道路,必须在城镇化进程中,安排产业布局要充分考量环境成本,实施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战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最优,努力形成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第四,在区域方面,要处理好因地制宜和整体推进的关系。中国最大的特点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城镇化推进的进程中,除了在国家层面制定城镇化统一规划实施整体推进外,各地更要因地制宜实施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最终实现协同发展。在近期,东中西区域、大中小城市可以通过积分制、设门槛等制度实施递次发展战略,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和人口向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的地方集聚,来化解人口集中涌向东部地区的问题,同时通过改善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通达性来引导产业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即而缓解特大城市的压力。 第五,在战略重点方面,要处理好城镇发展和农村发展关系。城乡关系长期以来是一对孪生兄弟,城镇发展需要农村支持,农村发展需要城镇带动。我国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重点,在城镇化初期,通过农村支持城市,为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目前处在促进城乡体化发展阶段,必须使城镇和农村协同发展,实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让进城流动人口在城镇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融入城镇,让留在农村的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居乐业,做到进城和留乡各得4推进人口城镇化的路径分析4.1基本路径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小城镇作为新增就业的主体,促进就地城镇化,推动现代农业的建立和发展。 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不断扩大中小城市吸纳劳动力和人口的能力,提高中小城市对小城镇的辐射能力。 大城市郊区放开、特大城市轮候,2030年前放开大城市的户籍制度;十二五期间及更长时期,培育壮大中西部为主的城市群,发挥城市群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2050年基本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 4.2供需分析4.2.1人口城镇化供给测算(1)未来农村转移人口规模。2020年人口城镇化要实现60%水平,城镇总人口将由2010年的6.7亿增加到2020年的8.5亿①,增加1.8亿,其中自然增长0.4亿②,农村转移1.4亿,年均转移1400万人。 未来农村转移劳动力携带家眷规模。目前,中国农村转移人口主要以劳动力为主,家庭中大约还有3000万子女和2000万老人留在农村③,如果在2020年前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问题,进城携带率分别按70%、0%估算,转入城市3000万,在不增加就业压力的条件下,有利于启动内需、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人口城镇化进程。 未来农村转移人口就业规模。在剩余需要转移的1.1亿人口中,“就地城镇化&dquo;和“农村流入城镇&dquo;人口按1:1④计算,均为0.55亿人,其中需提供“农村流入城镇&dquo;就业岗位4620万个⑤,年均462万个,‘就地城镇化*753万个⑥,年均275万个。每年由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共需提供新增就业岗位737万个。 4.2.2人口城镇化需求测算从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看。我国人口城镇化东、中、西部呈阶梯分布,2008年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率为54.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为43.5%和37.2%,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和8.4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率不足40%的后8个省全部为中、西部省份。 2010年,中国660多个城市中,沿海省份虽不到300个,但它们占全国城市人口总量的55%,平均而利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PADIS(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按照TFR=1.8预测,中国2020年人口总数14.2亿,按城镇化率60%计算,城镇人口=14.2x60%=8.5亿。 按照TFR=1.8预测,2010~2020年总人口大约增加0.8亿(14.2亿-13.4亿)。由于目前城乡育龄妇女人口规模基本相同,考虑到衣村生育率高于城市(生育多)和衣村老龄化水平、死亡率均高于城市(死亡多),因此设定8000万自然增长的人口中,城乡平分,各4000万人。 2009年,流动人口规模2.11亿,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组占84%,达1.77亿,如果流动人口按照衣村人口15~64岁组68.5%进行标准化计算,0~14岁和65岁以上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规模大约是3000万人和1700万人。 根据“四普&dquo;五普“1990~2000年在新增长的城镇人口中,有52%为成建制乡改镇,有31%为衣村流向城镇,城镇人口自然增长为17%.考虑1990~2000年间成建制乡改镇速度较快,目前所占比重大幅下降,因此设定&dquo;就地城镇化“和&dquo;衣村流入城镇“人口比例为1:1.参照2005年1%人口普查数据,15~64岁流动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84%.参照2010~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71.5%,劳动参与率按70%计算。就业人口=0.55亿71.5%\70%=2753万。 言,每个沿海省份城市的人口数量要比非沿海省份城市多30万人。 同时,人口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为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潜力。如果实施均衡型人口城镇化战略,未来10年,东部人口城镇化每年1个点,由55%提高至65%;中部每年1.5个百分点,由44%提高至60%;西部每年1.3个百分点,由37%提高至50%,人口城镇化率在2020年将达到60%.从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看。超前的土地城镇化可以为后期人口快速城镇化提供空间支持。2001~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增加2.1亿,按照中国土地城镇化超前于人口城镇化2倍保守估计①,如果实施集约型人口城镇化战略,超前的土地城镇化可再容纳2.1亿转移人口。 从工业化超前于人口城镇化看。如果中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处理好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在产业发展的时候考虑到就业目标,重点发展符合中国的资源妨赋特征和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加大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引入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对劳动力的需求。如果能使平均就业弹性提高到0.2(依然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年均7%~8%的GDP增长能带来1500万个就业岗位②。 4.3具体方案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城镇格局网状发展,重点提高大城市辐射能力,加大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人口聚集度,合理疏散大城市流动人口;中部地区城镇格局带状发展,重点培育城市群、壮大中小城市、优先发展小城镇,提高就地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能力;西部地区城镇格局点状发展,适度发展大城市,重点扶持中小城市,引导人口向城市聚集。 4.3.1就业促进城镇就业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必要条件。加速人口城镇化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重点解决新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流向。 第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就业岗位增加为前提,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完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扶助失业等系列相关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支持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的弹性就业形式,扩大就业岗位。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跨区域劳务协作和国际劳务输出,健全就业援助制度。拉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和提高就业弹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就业信息传递机制,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发布就业政策和劳动力供需信息,提高农民工就业参与率。发展壮大农民工劳务组织,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建立小城镇工业园区,促进产业聚集,提高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营造自主创业、非正规就业等多种就业方式的市场环境,扩大就业规模。 第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扶持面向劳务市场的农民工职业学校,逐步实现免费教育;通过政府补贴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做到“人人有技能&dquo;建立与专业技术职称并轨的专业技能职称体系,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能力,提高熟练工、技术骨干社会地位和收入回报,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和就业能力,创造向上流动机制。 2000~2005年,中国660个县级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增长了44.93%,同一时期,这些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增长幅度,而全国的城镇人口也仅增长了22.45%;2001~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面积平均增长70.1%,但是市辖区中人口增长只有30%.~2009年的7个周期中,GDP每增长1%带动的就业人数增加额分别为143.4万人、139.4万人、152.4万人、54万人、93.3万人、76.6万人、48.0万人(王昊,2011),按GDP每增长1%带动的就业人数增加100万人计算。 第四,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目前,我国处在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变阶段,但我国在要素分配过程中,劳动收入分配相对不足,导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难以实现由“金字塔&dquo;结构向“橄榄型&dquo;结构转变,极易掉入“低收入&dquo;陷阱。促进就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结果均等,即通过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创造条件使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培育中产阶级。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通过次分配,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工资收入占劳动收入的比例,确保工资随劳动生产率增长而增长。通过二次分配,为劳动者提供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障,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4.3.2户籍制度改革第一,逐步剥离户籍制度关联福利。改革与现行户籍制度相关联的不合理制度,是成功实现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种身份制度,将农村和城镇人口人为地分割为性质不同的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并在就业、就学、就医等社会保障领域实施差别化福利待遇,造就了不平等的城市阶层和农村阶层,是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管理体制系列问题。只有逐步剥离赋予在户口上诸多不合理功能,淡化其户口作用,使其返璞归真,恢复户口仅作为统计的本来面目,才能保证户籍制度彻底改革。 第二,推行元化户籍登记。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分类登记形式,回归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配套推进附着于户籍之上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将就业、劳动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权利获取由“门槛式&dquo;向“阶梯式&dquo;过渡(王列军,2010);实行居住证制度,纳入属地管理,以居住年限、社会保障参保年限作为获得基本公共服务和落户的条件,优先推进家庭流动和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第三,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的,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确保农村和土地的“稳定器&dquo;和“蓄水池&dquo;的战略地位。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土地实施规模经营入股集体分红,土地承包权转让收取租金等方式增加进城农民财产性收入,作为进入城镇的启动资金和城乡待遇差别的补偿。 第四,强化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管理统筹协调职能。实现流动人口管理重点由治安管理为主向公共服务为主转变,彻底改变流动人口作为区域社会治安隐患的管理模式,树立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管理均等化的新理念,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在住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享受户籍人口同等待遇。 4.4保障措施第一,制定实施国家人口城镇化发展战略。整合经济社会资源,综合编制国家人口城镇化中长期规划,统筹人口城镇化与人口分布、产业结构调整、内需启动、城乡收入分配等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划市、镇、乡、村布局,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农村协调发展。 第二,构建加速人口城镇化的财税体制。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适时建立和完善以居民财产、居民消费为税基的税收制度,中央财政按人口规模补助地方公共服务资金,逐步形成地方财政收入随人口聚集度增长的机制,引导地方发展重点由经济增长向人口聚集和居民生活改善等城市综合能力提高转变;适度降低镇、小城市和中等城市增值税的中央分成比例,为中小城镇发展提供条件。 第三,扩大中小城市、中心镇的发展权限。按照城镇实际管理的人口规模,赋予相应行政管理权限,增加机构人员编制,加大土地、规划和投融资制度改革;根据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开展“扩权强镇&dquo; 试点,常住人口规模超大镇设立“镇级市&dquo;,建立一级独立财政和行政管理体制;常住人口规模大镇试点赋予县级行政和执法权限。 第四,保障特殊群体利益。对劳动力转移导致养老资源紧缺的家庭实行政府救助,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发展公益性非盈利养老机构,不断提升农村老龄人口的福利水平;畅通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心理沟通和交流渠道,免费学校寄宿,大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确保农民工生育政策平稳过渡,延续农民工进城后的农村生育政策,通过渐进实施“双独一单独一全面二孩&dquo;的生育政策,逐步淡化生育政策城乡差别。 第五,建立人口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科学制定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农民工吸纳、就业安置、户籍保障以及服务质量等指标权重,监测人口城镇化进程和质量,定期发布人口城镇化评价结果;将人口城镇化纳入政绩考核、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强化人口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发布时间:2020-09-05虽然“十二五&dquo;规划的目标并未完成,但天然气分布式发电依然是“十三五&dquo;时期被寄予厚望的分布式能源的种类之一。 如何大力推进天然气分布式发电,在制定“十三五&dquo;规划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李英华在2015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期间就外界关心的问题做出了解答。 天然气分布式发电离“十二五规划&dquo;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未来天然气利用的政策导向如何?天然气分布式发电的“十三五&dquo;规划的制定情况如何? 李英华:我们正在制定“十三五&dquo;规划,天然气的规划制定应该说是油气规划里面最难制定的,这主要是因为未来天然气价格、供给充满变数,目前国际市场油价下行,未来怎么发展,我们也委托相关单位做了7个课题,其中有4个课题是与天然气相关。 在“十三五&dquo;规划里,我们最注重的是天然气的保障能力,包括管网、储气设施和LNG调峰基础设施的保护能力。目前,各个省提出来的天然气的利用目标和我们保障设施还是能很好地衔接。 目前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天然气今后利用方向的政策导向,我认为有三个趋势:首先,要结合大气污染防治,提高天然气发电的比重;其次,未来我们重点推动的领域将是天然气分布式发电和交通领域;最后,我们将注重对市场的引领,而过去我们主要以上游开发为主。 目前,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推广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李英华:目前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推广过程中主要面临五方面的问题,分别是:经济性差,并网难,相关政策不配套、不落实,体制机制问题制约,天然气能源定位不准。 经济性差主要表现为天然气价比较高,由于价格管制,与油价的关系不是很合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经济性没有办法体现出来,只是在能效方面有优势。 目前热价是以燃煤供热为基础定价,天然气价格由于相对高,它的环保性在热价里面没有体现。由于目前上网电价较低,在相关政策没有出台之前,天然气发电的价格,以及燃气上网电价没有竞争优势,他们的环保优势更加无法体现出来。 此外,由于我国燃气轮机装备国产化水平很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的国产化燃气轮机能够替代国外产品。因此,天然气发电的工程造价相对较高,维护成本也高。所以目前很多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成本较高,存在经济性差的问题。 并网难主要是由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分布在各地,虽然有政策支持,但是在基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但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天然气分布式指导意见中所提到的规划先行、标准配套、投资补贴、政策倾斜、金融支持等五个方面目前看来都存在不少的问题。由于,分布式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够,很多项目在建成以后迟迟未能并网。 此外,由于我国能源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到位,能源价格机制还没有实现市场化定价,环境约束还没有内化成为能源行业发展的硬约束。目前,高效能源、清洁能源和污染性比较大的能源相比优势并不明显,能效标准还没有成为强制性标准。 定位不准主要表现为,原来把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当成以发电为主的项目来做,认为必须有财政支持才能开展分布式能源项目,现在看来,在定位上有较大的问题。此外,有些地方由于前期市场调查工作不够,规划不是很合理。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李英华:随着我国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电力价格市场化条件逐渐成熟,再加上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力度逐步加大,以及能源“互联网+&dquo;概念的生成,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正在贯彻落实,相关配套文件正在制定过程中。据我所知,未来,将有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尤其,在天然气供应保障方面也会有相应的保障政策出台。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意见最近也出台了,尤其是天然气市场中,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已经正式鸣锣开张,这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发言权创造有利条件。 随着国家治理大气污染力度逐步加大,“十三五&dquo;时期,天然气占整个能源利用的比重将有一个不小的提高,我们希望在2020年前后将提高到10%左右。 但同时,也有不小的挑战。发展信心不足、定位不明确,以及在大气治理中,担任何种角色、在能源“互联网+&dquo;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问题,还有待继续研究。 此外,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推进方式也需要研究,从哪里推进,如何取得突破,都是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
发布时间:2020-09-05大型轴流风机来流条件对内流影响的数值分析刘飞吴克启(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要本文对带有前后导叶以及复杂进气箱的大型轴流引风机的内流特性进行了全三维的数值计算,并且将其性能与着前导叶和动叶的间距增加,风机压升逐渐减小;而其效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态势,因为在小间距倩况下,动叶与静叶之间一定程度上的干涉影响了气动性能,当间距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增加,相应地增加了沿程损失。 4.2进口预旋的彩响本文对叶轮进口正负预旋和无预旋情况下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其中正负预旋方案的预旋角分别为20*和-20*在下面的研究分析中,定义为叶高,为轮毂半径。 为三种不同方案叶轮进出口处周向速度沿径向的分布。叶轮进口处,零预旋情况下,周向速度分布均匀,速度几乎为零;而负预旋时,速度分布沿着翼展方向略微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其值维持在-60n/s左右;在正预旋时,速度沿着翼展方向呈现递减趋势。叶轮出口处,零预旋时速度分布依然比较均匀,其值在50m/s附近;而负预旋中不同径向位置的周向速度变动较大;正预旋进出口处的速度分布差不多。相比之下,正预旋方案时叶轮的做功能力最差;负预旋方案下的做功能力较零预旋更强。 (a)叶轮进口(b)叶轮出口叶轮进出口处周向速度沿径向的分布(a)叶轮进口(b)叶轮出口叶轮进出口处全压升系数的分布给定全压升系数的计算公式。*Cpc2)。为三种方案中叶轮进出口处的全压升系数分布。在叶轮进口处,从图中可以看出进口预旋形式较大的影响了引风机进口段的损失。其中,负预旋时总压系数沿径向的变动最为明显,而且值最小。 叶轮出口处,总压升沿着翼展均呈现缓慢的增加趋势。三种方案均显示出沿着翼展方向叶片的做功能力相当。 通过比较表明,负预旋虽然加大了叶轮对气体的做功量,同时也明显增大了进口段全压损失且恶砍/铵轴向位置不同间距时的湍流强度分布纵观整个流动区域,两种方案中的湍流强度沿流线方向均表现出了相同的演变规律。由于进气箱结构的复杂性,气流经过后湍流强度有所加强。在前导叶区域,湍流强度逐渐增大,其梯度方向基本上沿着流动方向。在动叶中,湍流强度的变化剧烈,在出口下游的轮毂处出现最大值,(a)中最大值的位置要靠前。另外,后导叶和动叶间的距离较大,这样的布置是保证从叶轮出来的篼湍流强度的气流有足够的衰减距离,从而避免在后导叶进口处出现较大的流场波动和噪音。 5性能对比本文将带前后导叶的设计方案在不同工况点的数值计算的性能曲线与。 图中显示数值计算的压力值较实验值篼,效率值要低,变化趋势一致,这有可能为数值计算中动叶的安装角和实验中的偏差所致。另外,在前、后导叶的处理上,数值计算中对几何模型作了一定的近似处理,这也是引起差别的原因之一。随着接下来在轴流引风机中数值计算自身的不断完善,以及数值计算的计算模型与实物模型的更接近,两种结果会更加符合。 本文对带有前后导叶和复杂进气箱的轴流引风机进行了全三维的数值计算,其间采用了网格自适应和并行计算的技术,力求更为合理地利用计算资源,提篼计算的速度和精度。本次计算较好地捕捉到了轴流引风机中一些重要的流动特征,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流动结构。这些现象充分说明风机内部流动结构非常复杂,而且部件之间的相互关联非常紧密。 复杂进气箱中的流动状况不甚理想,其复杂的形状和不合理的轴套结构会增大流动的不稳定性和损失,并引起了下游流动的周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会影响下游叶轮流道中的流量不均,从而引起每个叶片所受的载荷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强烈的变化可能诱发叶片大的振动,影响气动性能、降低部件寿命。开展对进气箱形状和轴套结构的改进工作有必要。 通过对比不同的预旋方案,发现在零预旋情况下叶片翼展方向上各处的做功能力相当,而且进气段损失小;正预旋下的做功能力最小;负预旋方案虽然加大了叶轮对气体的加功量,同时也明显增大了进口段全压损失且恶化了流场结构。 研究了前导叶位置对流动、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得到了相对合理的前导叶位置。
推荐博文
- 19 风机轴承座漏油怎么办 276
- 20 料管堵料对罗茨风机的影响 231
- 21 风机铆钉结构的磨擦损耗 264
- 22 污水厂离心鼓风机选型计算 245
- 23 真空泵机组的跳闸原因 292
- 24 排尘风机如何进行有效的清洗 293
- 25 如何排除风冷螺杆式冷水机风... 236
- 26 中国人口城镇化战略研究 266
- 27 “十三五”提高天然气发电比... 311
- 28 大型轴流风机来流条件对内流... 249
推荐产品
联系我们
周口市通用鼓风机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西路37号
电话微信同号:13137650060
传真:0394-8233409
邮箱:9309486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