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企业重要信息, 增加企业透明度,更真实,更权威!
行业资讯

中国实体经济究竟是被谁打垮的?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21-06-15阅读:256
你们知道实体经济有多惨吗?我就说一件事!20年前,你爸月薪500元的时候,一个打火机是1元,现在你月薪5000元了,一个打火机还是1元。你说这些制造业老板是不是哭到惨绝人寰的地步了?

HM,ZARA,中国大陆最畅销的女装品牌。中国市场里面这两个牌子,约70%是东南亚制造,不相信,你去大商场看看标签。而且这种趋势会加速发展。宜家、nike,已经开始把工厂搬到东南亚了。

中国经济的起步很成功,中国农民肯吃苦,守纪律,任劳任怨。但第二步走得不行,在制造业积累了资金后,通过四万亿、炒房潮,吃光用光了。这一点,真的很郁闷。

中国实体经济究竟是被谁打垮的?

1、税费:不能承受之重

社会保险33%,企业所得税20%,增值税17%,个税累进,粗算10%,贷款利息10%,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动不动被科长起诉罚款,你还得找个律师应付一下。如果还觉得容易的话,你可以办个企业试试看!

现在在上海开个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区办公室,人工,房租,办工设备,税费,样样都贵,起步每年40万。十人公司每年要100万。这是最低标准,员工还十分不满意待遇。普通人有啥生意,能够在养活这么多人的情况下,还能够赚钱?

做生意真的很难的,不是开玩笑。炒菜,一个盘子赚8元,手炒断了,也赚不了多少。经常遇到刁蛮顾客,没事找茬,老板娘还要亲自冲上去吵,还要小舅子假装小混混。小店一开,动不动就要罚款,卫生啊,广告啊,消防啊,哎,要是都懂这些法规,还会去炒菜吗?

说个真人真事。我有个亲戚,某年春节前雇了个小面包,三人带了六箱儿童服装,在高速被交警拦下,人货混装,罚款一万。那两个小夫妻身上没有一万元,走不了,春节前,那么冷的天,小夫妻在高速边上哭了一晚上,没人理他们。

2、各项成本不断攀升

对于制造业而言,主要的生产要素都在涨价。工资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价,水价,气价,都在涨,房租是长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涨一点点。再算算物流成本,中国到处是收费站,产品从苏北小县城出厂,到四川小县城销售,中转三四次,价格基本是涨三倍,否则就是亏。总而言之,所有东西都在涨,唯独是出厂价格持续下跌,小老板真的是欲哭无泪了。

现在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黑白两道的压迫,销售冷到冰点,知识产权保护为0,合同无法履行,到处都是收费站。这种现实情况,怎么可能产生大批优质企业?

3、融资难,难于上青天

作为曾经的小老板,我深刻体会到贷款的酸甜苦辣。如果你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去申请企业贷款,那无数表格和各种痛苦,会让你觉得办企业好像是在干坏事。如果是炒房去贷款,随便开个假证明,说自己月薪四万,银行会默契的假装不知道,闭起眼睛放贷。

为什么银行不肯放款给中小企业?原因很简单,你的生意不能稳赚钱,银行不想借给你。贷款100万元给小民企和贷款一个亿给大国企,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银行自然没有心思理会中小企业了。

现在的情况是,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国企拿到了资金后无处投资,于是资金在国企手里转个弯,高息放贷给中小企业。国企成为贷款的二道贩子,再扒了小老板一层皮。中小企业雪上加霜,惨惨惨。

4、劳动力都往工地跑

中国制造业不是和欧美日制造业竞争,而是和有天量贷款的国企基建竞争资金实力。建筑工地开出的超高工资,普通制造业根本无力对抗。你培养了3年的熟练工,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谁去竞争?所谓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资的,否则没人来。现在一个办公室文员,吹空调都要3500+五险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是国企主导,根本不考虑投资收益,也无所谓劳动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资,通过高工资诱惑制造业服务业的人到工地砌砖。基建的资金来源于贷款,且无所谓还贷,制造业要考虑成本和利润,只好收摊了。许多高速公路给农民工发高工资,但本身亏损,搞笑吧?一旦不印,农民工的高工资立即就没了。

5、房地产摧毁实体经济

房地产已经占领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了。2015年中国GDP是67万亿,其中全国卖地收入是3.4万亿。在房价构成中,地价约占30%,也就是说房地产创造了11.3万亿GDP,再加上中介,装修,家电家具,估计30%的GDP直接由房价而来。另外,3.4万亿的卖地收入,又拉动了铁公鸡,杠杆率至少是3倍,又是15%GDP。一账算下来,房地产投资在GDP的占比超过45%。

但房地产经济有个最大的恶果,就是利润由寡头分享,其他人很惨。农民工辛辛苦苦拿了万元月薪,包工头赚了20万,一转身又交给老家县城的房产商了。由于房地产抽走了所有的消费资金,老百姓只剩下生活必需品消费,这就导致各行各业的很多产品卖不出去了。

06年至今,粮食和一般工业品涨价一倍不到,电子产品还在降价,例如电脑手机相机。制造业平均工资加社保,合计涨了3倍,小老板坠入深渊,苦不堪言。与此同时,员工也没有得到多大的实惠,因为多出来的收入,全部被楼市抢走了。近十年,全社会所有人,任劳任怨的养肥了房产商。

其实我不关心谁赚了钱,房产商赚钱也好,小老板赚钱也好,农民工赚钱也好,都可以,无所谓。我只关心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是否得到增强。现在问题是,房地产经济不需要技术,不需要效率,只要有本事去贷款,有本事去盖章,就可以赚大钱,这是最坏的结果。

6、四万亿的冲击

中国在2009年的时候,制造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来经济危机能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剩下的做大做强,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结果,四万亿来了,把房价推高数倍,实体全部屌丝,于是,中国制造业就回头走,往人工高成本,产品劣质化,规模作坊化,价格低价化的初期模式道路上走了。可悲!

四万亿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秩序,现在走不回去了。09年之前私企是暴富了,但大部分老板没有去吃喝嫖赌,想的是继续研发创新,走向世界,那时候成功学非常流行。后来是,先倒霉的关厂买房,反而发财了,坚持不懈的老板,全部SB了。

7、社会地位太低

“小私企,企业主,小老板”,当你听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不会联想到好事,只会联想到,他们在欺负工人,剥削工人,血汗工厂,脏乱差,违法乱纪,做坏事。是不是?这就是我们当前的现实。其实这些人,维系了中国70%的就业,虽然工人目前还吃住一般。

过去5年,从事实体经济的人被互联网和金融人士嘲笑为老土。互联网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就是借钱、发钱和烧钱,去年获得A轮融资的846家创业公司现在都快倒闭完了。金融由于引进了高等数学的表述方式,把99.99%的人弄晕了,一直很神秘兮兮的,写个报告的也能够搞到年薪60万。现在也看明白了,也就是借新还旧,如果下一期续不上,立即出问题。关了灯,都一样。

中国经济下一步何去何从?

制造业是一切行业之母。房子不是卖给建筑工的,金融产品的利润是来自实体的,服务业主要是源于生产利润的消费,然后是这些行业之间的相互循环交易。近两年,制造业用工数是大量下滑的,但是表面上看不出来。因为新的劳动力,大学生跑到大城市当销售和服务员了,非大学生去建筑工地了。

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至今,中国运气好的无与伦比。第一波港台疯狂涌入,第二波是最惠国待遇导致的出口狂涨,第三波外资+入世,一下子成为出口冠军,第四波更奇怪,本来小布什要来找碴了,结果911了,美国一下子和我们又是好朋友了。但是到了现在,实体滞涨,楼市狂欢。该怎么办呢?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了,现在走的每一步都会对未来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上一次类似情况是1998年。98年国企大下岗之前,当时有两个可能,一是继续印钞维持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国企,二是不再输血,国企员工下岗。朱总理没有选择印钞,是真正的调结构,但得罪了太多太多的人。朱总理的改革是真刀真枪,触动灵魂的。国企几千万人真就下岗了,北海和海南的房地产泡沫真的就破了,精简机构真的就减下来了,真的入世了,汇率真的改了,价格双轨制真的取消了。几刀下去,刀刀见红。朱总理的改革虽然让很多人利益受损,但是中国经济一下子就起来了。

我后来想想朱总理壮士断腕,让那么多国企干部职工下岗,他心里承担了多少痛苦啊。1993年,朱总理让海南房地产,一夜崩盘,得罪了多少权贵,他心里承担了多少压力。这个民族之所以有希望,就是还有几个这样的人。

现在的改革呢,好改的基本改完了,剩下的都是伤筋动骨的项目了。一刀下去,必然剧痛。你想想当今社会,富得流油的,就剩下这几个了:房产商,大国企,二代哥。你看谁比较好说话?环顾四周,有谁愿意为此轮改革买单?没有!拿望远镜也找不到一个。

读大学毕业那一年,正赶上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求职市场人心惶惶。学校就业中心经常有讲座,我有时间也会去听听。经常会职场成功的学长被请回来传授经验,这种讲座最受欢迎。

有一次讲座,有位学长说,找工作时如果你不确定对方是否靠谱,有个小窍门,就问对方五险一金。对方回答说没有,或者模棱两可,按照法律标准缴纳,那可就要小心。所谓的法律标准,通常指不核定工资,按当地最低标准缴纳。

学长总结说,这种公司要么实力不行,要么就是太狡猾,很不正规。「如果一家公司想在员工身上省钱,那你一定要趁早别去。」这句话我一直记到今天。当时学校的礼堂里呱唧呱唧,掌声一片。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说法显然很有问题。企业照实填写员工工资,依法缴纳社保,可知制度规范,账上有钱,细节上不想留瑕疵。这种情形不是上市公司,就是国企和事业单位。从工作稳定性说,确实很有吸引力。然而,依照这样的标准,把做不到的公司归为耍花样,损害员工权益,那就有很强的观念误导性。

社保缴费从形式上看,是企业和个人两头负担。这个制度设计很巧妙,它似乎是在掩盖一个真相:社保缴费,无论形式上由谁承担,比例如何,它连同工资,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企业计算成本时,只会考虑总成本,而不管员工到手是多少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最多花6000元雇佣员工的企业,扣除各类社保费用,员工到手3000元。中间的3000元,无论记在谁名下,以何种比例分配,被谁拿走——在企业财务报表上,只记为「用工成本」一类。员工希望涨薪,企业成本却很刚性。员工希望多拿1000元钱,企业支出就是增加2000,可能还会更多。涨薪?哪有这么容易。

于是,很多私下协议就能达成:企业不缴纳社保,员工工资从3000上涨到5000;公司以较低标准缴纳社保,员工得以少量涨薪。更灵活的做法是,企业拿一部分钱,帮助员工购买商业保险,至于社保支出,能减就减。

这种私下协议,使劳资双方都获得好处。没有这种灵活变通,企业的成本会加重,员工收入减少,大量就业无法达成。尤其经济危机的时候,这样的协议是企业缓解压力,赖以维生的重要手段。

当然,企业这么做是要冒着法律的风险。我经常听说,有员工把企业告发了,说企业没有足额缴纳社保。企业则举证说,他们之间达成口头约定。其实,就算书面协议也无效,反那反而成了企业的违法证据。这种官司恶化了劳资市场,破坏了职场信任,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归根结底,正是企业负担太沉重,才迫使它们寻求脆弱的桌底平衡。

我们不应苛责少缴社保、以最低标准缴纳的企业。尤其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我们要理解企业的苦衷。没有千方百计减成本,很多企业会倒闭,失业会增加。现在市面还有一些企业,他们只给员工发工资,没有五险一金。这些企业通常工资不高,连最低社保标准都交不起,甘愿承担违法风险。艰难环境下,他们还在强撑,为低收入人士提供饭碗。从社会责任说,这样的企业是好企业,值得我们敬重。

对企业而言,社保和税收没有本质区别。减轻社保负担,不仅利于员工,也利于企业,这是比减税更迫切的良药。今年,全国很多城市都下调社保费率,只可惜动作有限,一般只下调0.5个百分点。这么小幅的下调,相对于几十个点的社保负担,实在微不足道。要为企业减负担,应当大幅下调社保缴费,甚至完全废除。

 

很多人说,法律规定社保缴纳数额,企业弄虚作假,这就是违法。对于这种做法,还是听一听山东省省长郭树清的话。最近郭树清在一次会议高度赞扬了企业家。

郭树清说,企业家是创新创业的宝贵人才,是社会财富创造的中坚力量。比赞扬更有价值的,是他呼吁理解。郭树清说要「历史地看企业家错误」。「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行政审批太多」,企业只好变通行事,才会送礼行贿,违法违规。

社保领域的潜规则,何尝不是如此?政府强制将一大笔钱收上去,放在难以预期的未来,将劳动市场的成本薪资结构,扭曲得异常复杂。企业为了生存,才会权宜行事,甚至不惜违法。

今天看到一条新闻说,中国有七成企业的社保「不合规」。很多人说企业无守法意识,损害员工利益,等等。我所看到的是,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太难了。如果还要求企业提高社保缴费,就是把中国经济推向更糟。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周口市通用鼓风机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西路37号
电话微信同号:13137650060 
传真:0394-8233409
邮箱:930948608@qq.com